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要点

番茄潜叶蛾(Tuta absoluta)是番茄生产中的重要害虫,亦对茄子、马铃薯、人参果、烟草等茄科作物构成威胁。根据预测,2025年全国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,但部分地区可能达到较重水平,保护地种植条件下危害程度大于露地种植,秋茬危害大于春茬,特别是番茄开花至果实成熟期为其危害高峰期。需有效应对番茄潜叶蛾潜在风险,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及品质。
一、防控目标
番茄主产区防治措施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防控效果达到80%以上,经济损失控制在10%以内。
二、防控策略
遵循“源头控制、分区治理、绿色防控”的原则,强化害虫监测预警,优先应用农业、物理、生物防治技术,必要时科学合理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,全面提升绿色防控效果。
三、重点防控区域
以新疆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南、广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天津、北京等为重点,持续加强未发生区域的虫情监测预警,及时发现并阻止其扩散。
四、技术措施
(一)虫情监测
-
监测对象:重点为番茄,同时兼顾茄子、马铃薯、人参果、烟草、枸杞等茄科作物,以龙葵杂草作为指示植物监测。
-
监测周期:育苗阶段从播种至出苗结束,定植阶段从移栽开始直至拉秧后。
-
监测方法:
露地番茄:每块田布置3个粘胶式性诱捕器,苗期正三角形布置,间距约50米,距田边至少5米;成株期直线布设于田埂上,间距50米,距田边约1米。 保护地番茄:每棚室布设2个诱捕器,苗期入口及中部各设1个,距边1米以上;成株期布于通道附近,距田边约1米。 诱捕器离地高度为10-20厘米,每3天记录1次诱捕量,及时更换粘虫板,性诱芯每30天更换一次,鼓励采用智能化虫情监测装置。
(二)防控技术
- 农业防控
(1)合理轮作倒茬:与非茄科作物轮作,或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。 (2)选用无虫种苗:避免从疫情区引种苗,推荐集中防虫网内育苗,杜绝苗期传播。 (3)清洁田园:彻底清除田间杂草与茄科作物残株,剪枝疏果废弃物及时集中销毁,拉秧前喷洒药剂后再清除残株并采用覆膜发酵处理。 (4)环境调控:冬季采取低温冻棚(30天以上),夏季实行高温闷棚,显著降低虫口密度。
- 物理防控
(1)防虫网隔离:棚室入口及通风口安装60目防虫网,有效防止害虫入侵。 (2)灯光诱杀:在虫害高发期,露地每5-1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,保护地每棚一盏,高度控制在0.5-1米,诱虫水盆加入0.2%洗涤液。
- 性信息素应用技术
(1)交配干扰:定植前采用迷向丝、迷向管(每亩约60根)或智能喷射型释放器(每3-5亩1套),宜大面积连片布局,外围密集,内部适当疏松。 (2)性诱捕杀:露地番茄每亩布设8-10个三角或翅形诱捕器,底部高度为10-20厘米;保护地可同时采用蓝色粘板、彩色水盆或桶式诱捕器放置于地面。
- 生物防控
(1)生态调控:在田间、沟渠边栽植蜜源植物(如金盏菊、芝麻、荞麦、苦荞麦)招引保护天敌,减少广谱性杀虫剂使用。 (2)释放天敌:监测发现番茄潜叶蛾成虫时及时释放螟黄赤眼蜂、短管赤眼蜂或小花蝽、烟盲蝽等天敌昆虫。
- 科学药剂防治
当虫情监测显示成虫数量明显增多(较前日增加3-5倍)后的5-8天,或首次发现幼虫潜道时,即可进行药剂防治。宜在傍晚或无雨天下午喷药,药剂覆盖全面,特别注意叶片背面。推荐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G033A、球孢白僵菌和乙基多杀菌素等。经田间验证,也可适当使用登记许可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,包括阿维菌素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四唑虫酰胺、溴虫氟苯双酰胺、鱼藤酮等,注意农药轮换使用并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