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控旺抗旱防冻保安全越冬技术要点

小麦安全越冬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调控植株生长势、合理管理水肥,以及强化病虫草综合防控等环节,以实现控旺促弱、抗旱防冻并最终确保稳产增产。以下技术要点可为各地区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。
一、抑制旺长并促进壮苗形成
1. 合理实施机械镇压
对于播期相对较早、播量偏大的麦田,若冬季气温持续偏高,极易导致植株生长进度提前,加剧冻害风险。针对此类田块,应抓住土壤尚未完全封冻的窗口期,遵循“压干不压湿、压软不压硬、压轻不压重”的操作要领,结合麦田实际苗情和土壤含水量实施机械镇压。对于旺长趋势显著的麦田,可适度加大压实力度以有效控制地上分蘖、促进根系下扎;而对于土壤过湿或弱苗田块,应适当减轻或避免机械压力,以防机械损伤和土壤板结。
2. 及时采用化学调控
对于群体偏大、有明显旺长趋势的麦田,平均气温稳定在8℃以上时可在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,以抑制过快的地上部生长。喷施时应保持药剂均匀、浓度适当,避免重复喷雾造成药害。对于群体偏大、叶片较长但个体并不健壮的“假旺苗”,或呈现缺肥症状的地块,不建议使用抑制型调节剂,可改用磷酸二氢钾等促进根系发育的叶面肥,以增强植株抗逆性。
3. 适时中耕划锄
当苗龄偏大且群体过旺时,可通过在行间进行5—7厘米的深度划锄,切断部分根系,以降低过剩的地上部养分吸收,从而减少无效分蘖,促进形成根系发达、个体壮实的优质壮苗。
二、水肥调控以促弱扶壮
1. 巧施肥水,改善苗情
结合土壤墒情和苗情精准施肥灌水。若土壤水分不足且麦苗已出现干旱胁迫征兆,应及时灌溉并搭配适量速效肥,确保植株生长活力。对于墒情适宜、长势正常的麦田可暂不额外灌溉施肥,以避免旺长;而对群体偏小、长势不良的弱苗地块,应把握降雨或土壤有利墒情时机,追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,提高越冬抗性。
2. 保障根系环境,增强抗逆能力
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农田,土壤易出现结构松散或悬空,应适时灌水并踏实表层土壤,以帮助根系在冬前扎实生长。稻茬麦田则需完善内外“三沟”体系(厢沟、围沟及腰沟等),及时清理淤堵,保持沟系通畅,既能预防渍害,也为后续必要的沟灌洇水提供条件。
三、科学冬灌增强抗旱防冻能力
1. 精准把握冬灌时期
冬灌不仅能补充土壤水分、促进生根分蘖,还能缓冲气温骤降所引发的冻害。应避免过早灌溉导致水分蒸发过度,以及过晚灌溉造成土壤封冻、水分下渗不足的风险。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%的麦田,一般建议在日均温约3℃、昼消夜冻时进行冬灌,以保证水分有效渗透。对于旺长且土壤墒情本已充足的麦田,则可适度推迟甚至免除冬灌,以防再度旺长或导致积水冻害。
2. 优化灌溉方式
冬灌以“小白龙”、微灌或喷灌等较为高效的方式为佳,并注意灌溉量不要过大,一般每亩控制在40立方米以内。灌溉后要及时浅划锄,增强土壤通透性,减少板结。若遇单株稀疏的晚播弱苗地块,如麦苗极度脆弱且难以负荷冬灌所带来的降温,可暂不灌水;但若分蘖严重不足,也可酌情少量补水,促进补苗促壮。
四、综合防控病虫草害,降低越冬基数
1. 病害监测与早期防治
西北菌源区与西南冬繁区是条锈病防治重点区域。应坚持“带药侦查、发现一点、控制一片”策略,迅速遏制发病中心的扩散;而纹枯病在温湿度适宜时传播速度极快,必须及早用药防治,防止病菌在冬前和越冬期蔓延,形成大面积侵染源。
2. 害虫监测与综合施策
地下害虫、麦蜘蛛以及蚜虫等均是冬前和越冬期的主要威胁,应强化田间巡查与预测预报。若虫口密度达到防治阈值,可采取生物防治、理化诱控或精准施药相结合的方式,避免害虫聚集暴发。
3. 麦田杂草控制
根据杂草种群结构、田间草相以及当前气温等因素,选用对路除草剂,尽量在连续晴好、日均温度高于5℃且无霜冻或降水干扰的时段开展化学除草作业,谨防不当操作引发冻害或药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