韭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

一、防控目标
力争在韭菜种植区实现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%以上,总体防控效果达到85%以上,最大程度地将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%以内,从而保障韭菜的绿色、安全生产。
二、防控策略
遵循“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协调运用健康栽培技术、生物防治技术及科学用药策略,确保韭菜主要病虫害的有效抑制与控制。具体措施涵盖病虫害的早期监测、健康栽培管理、物理防治手段以及生物防治和精准药物应用等综合措施。
三、防控对象
- 主要病害:灰霉病、疫病等。
- 主要害虫:韭蛆(包括韭菜迟眼蕈蚊、异迟眼蕈蚊)、葱蓟马、葱须鳞蛾、蚜虫等。
四、防控措施
(一)加强监测
-
害虫监测
:
- 使用蓝板或蓝板+蓟马信息素监测葱蓟马;
- 使用黑板监测韭蛆成虫;
- 安装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葱须鳞蛾;
- 通过人工调查定期检测病害发生情况。
(二)健康栽培
- 选用抗(耐)性品种:应选择商品性好且适宜当地生长的抗(耐)性韭菜品种,以增强韭菜对病虫害的抗性。
- 轮作:与非百合科植物轮作3—5年,有助于切断病虫害的传播链,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。
- 合理施肥:结合深耕施足基肥,并合理进行追肥。推荐使用饼肥或经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,避免使用过量化肥。
- 排涝与通风:确保露地种植区域在雨天及时排涝,保护地应合理调节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湿度过高带来的病害风险。
- 田园清洁:及时清理田间的残株和败叶,集中深埋或堆沤处理,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。
(三)“日晒高温覆膜法”防治
4月底至9月中旬,在阳光强烈的天气下(光强度大于55000勒克斯),采用0.10—0.12毫米厚度的浅蓝色无滴膜覆盖韭菜地(覆膜前需提前1—2天割除韭菜)。膜四周应严格压实并超出田块边缘50厘米,待土壤5厘米深处温度达到40℃并持续超过3小时后,立即揭膜降温以避免对根系造成伤害。揭膜后待土壤温度恢复至适宜水平后,及时进行灌溉,促进韭菜缓苗。
(四)生物防治
- 微生物制剂应用:
- 在扣棚前使用木霉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随水冲施,防治灰霉病、疫病;
- 在韭菜长至5厘米时,可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或木霉菌进行病害防控;
- 在韭蛆幼虫期,选择阴雨天气或阳光较弱的时段,撒施金龟子绿僵菌或球孢白僵菌颗粒剂(如2亿孢子/克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)。
- 昆虫病原线虫应用:在春秋季节,当地温度保持在15—25℃时,选择阴雨天气或早晚阳光较弱时段,施用昆虫病原线虫制剂,随水冲施,每亩使用量为1亿条左右,针对韭蛆进行有效控制。
(五)科学用药
- 病害防治:
- 对于灰霉病,建议使用腐霉利、嘧霉胺、咯菌腈等药剂;
- 针对疫病,推荐使用烯酰吗啉、氰霜唑、氟啶胺等药剂。药剂的选择应符合农业农村部《特色小宗作物农药残留风险控制技术指标》的用药剂量、用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等要求。
- 害虫防治:
- 防治韭蛆,推荐使用苦参碱、印楝素、灭蝇胺、噻虫胺、氟铃脲等药剂,可采用喷淋或“二次施药法”进行处理;
- 防治蚜虫,选用苦参碱、高效氯氰菊酯、呋虫胺等药剂;
- 防治蓟马,推荐使用噻虫嗪等药剂;
- 防治葱须鳞蛾,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。
五、注意事项
- 轮换使用农药:应根据不同作用机制轮换使用农药,以避免产生抗药性。施药次数与安全间隔期应严格遵循所用药剂的要求。
- 腐霉利的安全间隔期:作为防治灰霉病的常用药剂,腐霉利的安全间隔期较长。如果距离采收期不足21天,应避免使用或延迟采收,以确保药物残留不超标。
通过综合应用上述绿色防控技术,可以有效提高韭菜生产的绿色安全性,减少病虫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,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,促进韭菜的可持续生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