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潮天气下蔬菜生产的科学防御与管理技术

云合-寒潮天气下蔬菜生产的科学防御与管理技术

寒潮的突袭对蔬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,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和露地种植条件下,低温、霜冻、积雪、强风等极端气候因素可能导致植株受冻、病害爆发、设施损坏等问题。科学应对寒潮天气对蔬菜生产的影响,需要在设施加固、温度调控、水肥管理、病害防控、光照管理及灾后恢复等方面建立系统化的应对策略。

1. 加固与维护设施,提高抗寒能力

寒潮来临前,必须对设施农业的物理防御能力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:

  • 温室大棚结构加固:针对老旧温室或跨度较大的设施,应增加支撑立柱,修复受损棚膜,增强抗风雪能力。对于骨架变形的温室,可采用加固钢管或绳索牵引方式提升稳定性。
  • 保温与防风措施:在温室采光面外部覆盖高效保温被,并在内部增设多层防寒幕,优化热能存储;对棚膜进行密封处理,减少热量流失;在风口和低洼处设置防风屏障,以降低冷空气侵袭对作物的影响。
  • 增温补光:安装加热设备(如热风炉、电加热管或地热线),保持适宜温度。光照不足时,在温室北墙悬挂反光膜,提高棚内光照利用率,必要时增设LED补光灯,以促进光合效率。
  • 地温提升措施:在畦面撒施谷壳灰、草木灰、稻草等有机覆盖物,减少土壤散热,提升根系环境温度。对于露地蔬菜,可使用无纺布、地膜、遮阳网等覆盖植株,减轻霜冻损害。

2. 合理水肥管理,增强植株抗性

在低温胁迫下,合理调控水肥管理有助于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:

  • 叶面抗寒处理:寒潮前喷施芸苔素内酯海藻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或0.3%磷酸二氢钾溶液,增强细胞活性,提高抗冻性。同时,补充镁、锌、硼等中微量元素,提高光合作用和细胞壁稳定性。
  • 水分管理策略:低温期间严格控制灌溉,避免因土壤温度降低导致根系受损。灌水遵循“三浇三不浇”原则:晴天浇,阴天不浇;午前浇,午后不浇;小水勤浇,不大水漫灌。对地势低洼、排水不畅的田块,提前疏通排水系统,防止积水冻害。
  • 优化光照利用:降温期间应及时修剪整枝,减少植株间相互遮挡,确保充分透光。可定期清洁棚膜表面污垢,提高透光率。对于长时间阴天的情况,可采用人工补光提高光照水平。

3. 及时清雪排水,降低冻害风险

极端天气条件下,降雪和积水对设施农业及露地蔬菜均可能造成灾害性影响:

  • 设施清雪:在降雪过程中,务必采取“边下边清”策略,防止积雪压塌温室。夜间降雪时要安排轮班值守,及时清理棚顶积雪,避免棚膜受压变形。如积雪过重,棚室出现坍塌风险,应果断破膜泄荷,以减少结构损坏。
  • 露地积水疏导:南方地区的露地蔬菜田要提前疏通围沟、厢沟和畦沟,确保雨雪融水快速排出,防止积水冻害。对于排水不畅的田块,可加深排水沟渠,甚至采取机械抽水方式快速降水。

4. 病害防控,提高植株健康水平

低温高湿条件下,病害发生风险显著上升,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:

  • 湿度控制:通过适时通风、铺设吸湿材料(如干草、谷壳灰)等方式,减少棚内湿度积聚。对于难以通风的天气,可使用烟剂或微粉剂(如百菌清烟剂硫磺粉熏蒸)防治灰霉病、霜霉病等病害。
  • 病害监测与应对:寒潮过后,植株抵抗力下降,软腐病、灰霉病、霜霉病等病害易暴发。应加强植株健康监测,及时喷施低毒低残留广谱性杀菌剂,如多菌灵百菌清等,防止病害扩散。同时,及时清除受冻枯死植株,减少病菌滋生源。

5. 科学揭被透光,防止光照应激

天气转晴后,应逐步调整蔬菜的光照管理,避免强光突袭导致植株萎蔫:

  • 渐进式揭被:晴天后逐步揭开温室保温被,避免骤然见光导致光合作用过度激发,引起植株失水萎蔫。若植株出现萎蔫,应立即覆盖保温被,待恢复后再缓慢揭开,循环调整,直到植株适应。
  • 调节环境湿度:光照恢复后,适时通小风以消雾透光,防止空气湿度过高引发病害。可在正午喷洒1%海藻酸溶液或清水,以缓解植株水分亏缺,提高耐寒性。
  • 露地管理:对于露地蔬菜,在冰雪融化后,不宜立即撤除覆盖物,应待昼夜温差缓解、土壤温度回升后再逐步撤除,以降低冻害风险。

6. 抢收抢播,减少经济损失

为降低寒潮对蔬菜生产的影响,需优化收获和补种策略:

  • 抢收成熟蔬菜:在寒潮来临前,尽快采收已成熟蔬菜,减少损失。对于受冻后仍具有商品价值的蔬菜,及时采收上市,以降低经济损失。
  • 受冻作物处理:严重受冻的植株应及时清理田间,避免腐烂污染土壤。冻害较轻的蔬菜可适当修剪受损部分,促进恢复生长。
  • 速生蔬菜补种:灾害过后,需尽快恢复生产。可选择小白菜、生菜、芥菜、菠菜、茼蒿等生育期短、耐寒性较强的速生蔬菜进行补种,以弥补损失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
云合

云合

发布于 2025-02-02, 更新于 2025-02-12